Ocula 艺术家推介|奥斯卡·穆里略

穆里略在飞行途中绘画。图片提供:卓纳画廊。摄影:Alfonso Calixtro。

对于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而言,飞行不再是一种旅行方式,而成为了一处神圣的“他者”空间,是他近期的创作场所与独特“工作室”。与艺术家伦敦个展“Manifestation”同步呈现的卓纳画廊线上展厅,呈现穆里略的一系列草图,题为“飞行中的诗学”(Poetics of Flight)。

穆里略生于哥伦比亚的小镇La Paila,童年时与家庭移民至英国。他曾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并在求学期间做办公室清洁工以获得经济来源。2012年毕业时,穆里略迅速因其缝纫绘画而声名鹊起,自那时起,他为人熟知的创作领域扩大至素描、雕塑、装置、电影与表演,而创作的思路中心都来自艺术家对身份、社区与二元对立这些流动概念的迷恋。

穆里略的缝合绘画用老式缝纫机将画布缝接在一起,表面覆盖着用笤帚柄上色的颜料以及其它非常规材料,如纸浆、线、水泥染料与灰尘。鞋印与泥土也时常出现在画布表面上,是艺术家在工作室地板上创作时留下的痕迹。同时,他自2012年起创作的一系列无题绘画中,也总是出现显眼的文字,如“chorizo”(香肠),“yoga”(瑜伽),“milk”(牛奶)以硕大而色彩鲜艳的字母呈现。

奥斯卡·穆里略,《(无题)飞行中的诗学》(2019)。凹版印刷,纸上铅笔与墨水。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卓纳画廊。

穆里略的移民经验一直是他在创作中探索错置与身份的驱动力。在卓纳画廊伦敦空间2015年个展“二元功能”中,穆里略展出了影像《超人先生,请与我见面》(2013-15)。镜头跟随艺术家在La Paila镇的朋友们,度过新年第一天的上午。影像用点镜头拍摄,强调了艺术家割裂的身份:生为哥伦比亚人,却居住在英国,穆里略成了家乡的临时游客。

另一个反复出现在穆里略作品中的主题,则是对后殖民与社会经济差异的关注。2016年,在前往第20届悉尼双年展的路途中,穆里略将自己的英国护照冲进了马桶,这场即兴的行为挑战了部分护照被授予的特权。抵达澳大利亚时,他在机场被拘留,并于两日后被遣返,即便携有哥伦比亚护照。在作品《欧洲人的到来》(2017)中,大型标语重复着标题中的句子,是为2017年加德满都三年展所构思创作。在此,穆里略也表达了相似的对当下国际双年展中的殖民倾向的批判。

2018年,穆里略在大型装置作品《集体意识》(2018)中将目光转向消费与劳动。该作品为第10届柏林双年展而作,艺术家在柏林艺术学院的中庭放置多个工业炉,烤制出类似石块的面包,随后这些面包块被填入长形的织料衣物中。一些布上题写着工人口号与贸易路线地图,引发对被剥夺公民权利的劳动者的关注,他们隐藏在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生产背后。

展览现场:奥斯卡·穆里略,“Manifestation”,卓纳画廊,伦敦(2019年6月8日-7月26日)。© Oscar Murill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卓纳画廊。

目前穆里略的作品在全球展出,其中包括卓纳画廊,香港(2018);YARAT Contemporary Art Centre,巴库(2016);Centro Cultural Daoíz y Velarde,马德里(2015);Showroom MAMA,鹿特丹(2013);南伦敦画廊(2013);蛇形画廊,伦敦(2012)等。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艺术家呈现了“频率”项目(2013至今)中的作品,该计划向全世界多个学校分送空白画布,邀请10至16岁的学生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