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日本负波兰:大胆轮换酿险情 日本涉险晋级收获经验

腾讯体育6月29日讯 尽管晋级的过程中充满了槽点,但日本依然完成了赛前目标,继伊朗绝平葡萄牙、韩国力克德国之后,亚洲球队又一次带给了球迷们惊喜。面对实力不俗的种子队波兰,日本展现出了不俗的防守执行力和进攻组织技巧,西野朗的大胆轮转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蓝武士有能力在淘汰赛阶段给强敌制造麻烦。

“由于我们已经失去了比赛的目标,所以这场比赛会很艰难。但是,代表国家出战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我们会带着骄傲和信念出场比赛。我们会尽全力,不会眼睁睁看着日本拿到三分。我们会做好自己的工作。”什琴斯尼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代表了波兰全队上下的心声。两连败提前出局,攻防表现皆无亮点,人们实在无法将如今的波兰和世预赛期间所向披靡的那支球队联系到一起,来自国内舆论的铺天盖地的批评声让纳瓦乌卡和莱万多夫斯基等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亟需利用小组赛末轮战的胜利挽回颜面。

此役,纳瓦乌卡放弃了对阵哥伦比亚时不甚成功的三中卫阵型,格利克、库尔扎瓦、格罗西茨基和耶杰伊奇克等人进入首发阵容,球队回归他们熟悉的4231体系。就在波兰队再度起用大陆流打法的时候,日本主帅西野朗却暂时搁置了在前两战中效率不俗的4231打法,他重启了在热身赛期间效率一般的三中卫阵型。在尚未锁定出线资格的情况下,西野朗出人意料地给予了长谷部诚、香川真司、大迫勇也和乾贵士等多名主力轮休机会,顶替他们的是在前两战中机会不多的冈崎慎司、山口萤、宇佐美贵史和武藤嘉纪,日本人的勇气、自信和魄力可见一斑。

仔细分析日本自1998年以来的世界杯战史,我们不难发现,蓝武士很难逾越兼具技术、身体和冲击力的南美球队,欧洲第一集团的强队和天赋顶尖的非洲球队也会给他们制造巨大的杀伤。日本队在2002年和2010年两次跻身世界杯十六强,他们先后击败了突尼斯、俄罗斯、丹麦和喀麦隆四支球队,这些球队的共性就是锋线侵略性和纵深打击能力不强,整体战术能力和球员个人技术平庸,仅靠出众的单兵对抗能力很难消弭日本球员的技术优势。波兰看起来也是这样的球队,基于过往经验的累积,西野朗制定了防守反击的比赛策略。

日本上半场的控球率只有44%,全场控球率也只是勉强达到了50%,多名主力球员的缺阵影响了球队的中场控制力,西野朗优先加固防守的思路进一步造成了球权分布上的不均衡。日本选择囤兵中场进行防守,武藤嘉纪和冈崎慎司组成第一道防线,两名中场分别对位盯防对手的双后腰,两名边后卫注意向前压迫对手的两名边后卫,切断波兰后场与中场的地面联系。

当波兰选择走外线尝试向前推进时,日本迅速在肋部建立起两道防线阻止波兰边路球员的内切进攻,依托边线切割对手的传球路线。在输给塞内加尔和哥伦比亚的比赛中,波兰队暴露出了边路锐度严重缺失、中场创造力不足的缺陷,孤悬在外的中锋莱万多夫斯基很难得到足够的支援。没有速度型球员制造纵深,强侧的球员脚下技术又不足以帮助他们打开局面,波兰的中场运输线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双后腰克雷霍维亚克和格拉尔斯基既不能进入肋部组织进攻,也无法前插捕捉第二落点,波兰的进攻体系缺乏纵向的互动和轮转,莱万多夫斯基多次拉边接球虽然缓解了中场的压力,但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威胁。

西野朗在上任后曾力推三中卫体系,目标就是进一步突出日本中场的优势,像当年的冈田武史(2010年)一样用“稳健型控球”去化解对手的攻势。在前两场比赛中,日本展现出了一流的控球能力和阅读比赛能力,蓝武士的弱点就是单兵对抗。在这一场打平就能出线的比赛中,西野朗在战术部署时优先考虑的就是防守,其次才是控球和进攻。

日本队此役的442阵型存在两处变化:一是右翼组合酒井宏树和酒井高德在俱乐部时期均担任边后卫/边翼卫,日本的阵型可以向后收缩为5-3-2保护禁区。这种临时三中卫体系能够有效地夯实中路防守、密闭后场空间,局部人数优势的形成,能够有效地掩盖日本球员单兵防守能力的欠缺。二是柴崎岳和山口萤的后腰组合打法很灵活,两名球员在防守中形成平行站位为槙野智章和吉田麻也提供掩护,在进攻组织阶段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分工。

日本的阵型在进入中前场后会展开为3-1-4-2,柴崎岳沉入防线中路摆脱盯防,寻求向前传球的路径。两名边后卫酒井宏树和长友佑都进击至边锋位置,原本的中场两翼宇佐美贵史和酒井高德则内收肋部区域。两名“肋锋”的职责有所区别,宇佐美贵史专注于传威胁球,酒井高德则有数次冲击禁区的表现。在肋部持球时,柴崎岳能够有多达四到五个传球选择,日本的前场球员会在波兰后卫与后腰的衔接部寻求快速转身摆脱的机会。武藤嘉纪是表现最为活跃的日本球员,他的盘带让身材高大的波兰后腰非常难受,不过,这位来自于美因茨的年轻球员在传球选择上还不够老道,冈崎慎司多次跑出空位都没能得到及时的输送。

波兰在欧洲杯和世预赛期间坚持防守反击打法,两名机动型中锋能够驾驭多种战术,快速反击简单直接又效率不俗。由于米利克在转会那不勒斯后连续遭遇重伤,波兰队在世预赛期间逐渐形成了以莱万多夫斯基为绝对核心的4-2-3-1体系。对于实力一般的二线球队来说,拥有顶级中锋既是幸运、也是烦恼。以中锋为绝对核心的战术体系,要求中场和卫线必须积极向前来配合锋线作战,在进攻支援方式相对粗糙、局部传切配合能力不达标的情况下,贸然前压进攻效率不会太高,阵型前移后留下的后场空间反而会被对手频繁利用。波兰在对阵哥伦比亚和塞内加尔的比赛中连续被对手依靠反越位冲击破门,这就是中锋阵攻坚效率不高所产生的负作用。

此役,连续两届大赛表现不佳的米利克失去了主力位置,杰林斯基由侧翼移镇中路,他在前腰位置遭到了日本队的集中围剿。那不勒斯中场在上半场表现机会不多,几次高光表演大多出现在易边之后。由于杰林斯基不具备反击中向前冲击禁区的能力,其与莱万多夫斯基之间不存在角色转换的情况,他们只能形成相对固定的传跑连线,日本后卫很容易通过协防来限制他们的发挥。无法在运动战中打开局面,波兰只能依靠定位球战术来寻找机会。

第59分钟,日本队在定位球防守中出现低级失误,贝纳德雷克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包抄破门,这粒进球一度让蓝武士陷入绝境。由于已经提前用掉了一个换人名额,西野朗很难依靠连续换人改变比赛节奏,这是他最终选择安静地等待命运审判的原因之一。

博涅克和拉托时代的波兰铁骑曾扬威世界杯赛场,以莱万多夫斯基和布拉什奇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足球黄金一代却无法传承前辈的荣光。波兰的失利既有伤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自身技术特点无法适应高强度赛事的必然结果。日本和波兰的足球风格和战术打法差异很大,但两家都存在着没有前场爆点、进攻套路不够丰富的缺点,他们在面对强敌时只能选择优先加固防守,通过相对简单的反击来杀伤对手。前任主帅哈利霍季奇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任内鼓励日本球员踢得简单直接,西野朗在生死战中重启三中卫试验,可视作这种实用主义思路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