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奇:中文是女儿母语 半个北京人这里是家
早春三月,北京的天空因大风而变得万里无霾。国安刚刚在亚冠联赛中取得两连胜,趁着中超尚未开始的最后闲暇,马季奇坐进了朝阳区国贸附近的某咖啡馆,风被关在玻璃门外,他在暖阳下享受着时光。坐在一旁的德扬用克罗地亚语与马季奇交谈了几句,提醒他别忘记一会儿的饭局。可一旦转向记者,马季奇就习惯性地用英文打起了招呼,从桌上抄起手机,他带着记者走进了更安静的角落。过去6年,马季奇就住在这咖啡馆的楼上,对他来说,一切再熟悉不过。马季奇开始回忆起初到北京时的情景:那是2007年初,马季奇做出了可能是改变他职业生涯轨迹的最重大决定来中国踢球,目的地天津。北京,不过是他的飞行中转站。但那一次,他恰好住进了工体附近的一间酒店。因为临近奥运场馆维修,马季奇并没能踏入工体,只是在吃过晚饭后绕着场馆散了散步,但马季奇记下了经纪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北京国安是中超豪门。”十几年时间,马季奇随足球漂流,一路向东,穿梭于欧亚大陆。住在工体附近的那一夜,他从未想过,未来将在这座城市生活七年之久,而七年过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本版撰文/刘烨
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克罗地亚宣布独立。随后,波黑战争爆发,马季奇不得不离开家乡克罗地亚,全家迁往德国,开始了在那里十多年的定居生活。十七岁那年,马季奇代表柏林网队首次亮相德乙联赛,职业生涯正式起步。从2000年开始,马季奇先后辗转瑞士甲级联赛、斯洛伐克甲级联赛,最终于2007年加入中超,成为天津泰达队球员。两年后,马季奇正式加盟北京国安。
刚来中国时,马季奇也是从 “左”、“右”、“回撤”这些足球场上的专业术语开始学习,他向翻译要来了一个常用词语中英文对照单,每天听队友们在球场上说出千千万万个词,回到家后再单独加强训练。马季奇承认,多亏自己有些语言天赋,学起中文来似乎也没有太费劲,日常生活里多听多说,慢慢就能和队友们用中文说上几句了。
这已经是马季奇掌握的第九门语言,在来到中国之前,他已经能够听、说、读、写八门语言,它们分别是德语、英语、克罗地亚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捷克语。球迷们都惊讶于马季奇惊人的语言天赋,马季奇却说,像他这样的“旅行者”,足球之外,语言大概是一项必备技能了吧。“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我特别愿意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开始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容易一些,后来发现,学习语言能多了解一些这座城市的文化,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又让你的生活变得有趣了一些。”就这样,足球运动员马季奇,在他漂泊的职业生涯中,俨然成为了一位语言大师。
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他不仅能够全方位向记者介绍教练当天的训练内容、备战计划和对手的状况,还在上赛季客场与申花的比赛之前帮助主持人一起在现场介绍国安的首发名单。马季奇的中文说得的确非常不错,但他很谦虚,这一次采访还没开始,就先发制人,要求不能说中文。听到记者还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北京话考试题之后,马季奇直接说,“拜托你了,我的中文可能还可以,但是也要留到后面慢慢说。”
其实,马季奇还不是他们家中文说得最好的那一个。出生在北京的女儿将满五岁,马季奇坚持将她送入了三里屯地区的一所中国本土幼儿园,而不是大多数外国父母选择的国际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小女儿活泼开朗,同学们和老师问起她的父母,她就用中文说,“我的爸爸是踢球的,北京国安!”马季奇说,他从来没有让女儿隐瞒自己的身份,女儿坦诚单纯,在外面有问必答,反而成为北京孩子圈里面受欢迎的外国小姑娘。女儿的中文也越说越好,成了一家三口中汉语水平最高的人。
关于为什么没有让孩子上国际学校,马季奇的想法很简单。“我的孩子生在中国,今年是她在这里生活的第五年,所以,中文应该是她的母语。我希望她能知道自己出生的这座城市都有哪些有趣的人和事,这里的人们都说怎样的话,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即使她依旧是个外国姑娘,也能知晓这里的生活方式,懂得北京的人文,更重要的是,尊重这里的人,也得到他们的认可。”
足球场上,马季奇是球迷眼中最玩命的“马五爷”,生活中,他却是个超级大宅男。大多数非比赛日时间,除非有非做不可的事情,马季奇是绝对不想出门的。宅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放几首好听的歌,等着妻子做好一日三餐,一家三口一起吃顿平常饭,马季奇的闲暇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有时候,碰上电视节目里播放之前的比赛录像,妻子几乎每次都会被吓到惊呆。“你在足球场上都是这样的啊?这么拼命,这还是你吗?”
“噢,你也看到了,我在场上这么拼命,如果在家里还那么兴奋,就没办法储存能量了啊,我以后还怎么比赛!”说着马季奇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我说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哈哈哈……”
马季奇向记者描述着他们夫妻之间的家庭对话。在妻子眼里,场上与场下,马季奇性格判若两人。他在家里不再是马五爷,只是平常人家里的丈夫,女儿眼中温柔的爸爸,也会因为少做了一点家务而被妻子抓住了小把柄。五爷倒也不避讳,反而享受这样一来一去的温情对话,对马季奇来说,足球之外,他享受这种纯粹的、慢节奏的家庭生活。
五爷也没有懒到足不出户。在北京生活六年多,马季奇早就成为国安外援团的中心人物。德扬和埃尔顿刚到北京时,好几次在采访中向媒体提到了马季奇,“马季奇带我们去了三里屯”、“马季奇带我们去吃了北京烤鸭”、“马季奇告诉我们哪里有好吃的”……五爷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好像也忘记和他俩吃过多少顿饭,吃了什么,不过,我们现在是特别好的朋友,我要让他们也多熟悉熟悉北京。”
马季奇口中的北京,更多是在以日坛、CBD为中心的朝阳区一带。自家楼下的咖啡馆是他和德扬、埃尔顿闲聊的固定去处。日坛路上的小王府餐厅,代表着他对北京烤鸭最完美的记忆。相比繁华的工体三里屯商圈,马季奇更愿意以徒步方式,在公寓附近的CBD地区活动。在北京生活六年多,马季奇选择不开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交通问题。北京交通拥堵的盛况,他是见识过的。对于马季奇来说,难得打几次车,堵在路上的时间,可能都用来和京城热情的出租车司机闲聊了。
有一次,马季奇刚上车,出租车司机就用中文和他打招呼:“你是国安那位马五爷吗?”“不,你说的马五爷是谁?我不知道他。”马季奇故作镇定。司机师傅听后,总觉得不太对,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不依不饶地说:你一定是马季奇,你跟他长得太像了。“你一定是认错人了,可能我们真的长得很像。”马季奇也用中文回了两句。司机师傅忍不住了,开始和马季奇聊足球,说起国安时的那股骄傲与自豪劲儿,马季奇现在依然记得,他喜欢北京球迷对自己俱乐部的这份热爱与执着。“小马哥、马五爷,这是我来北京后的新名字,都是国安球迷给我取的,我喜欢他们这么叫我。他们是俱乐部最大的支持,我们很需要这种支持,所以我真的很喜欢北京的球迷们。”后来,马季奇终于向司机师傅承认了自己就是国安那位马五爷,两人哈哈大笑。
“你听过《北京北京》吗?这是最近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说着,马季奇拿出手机,点开播放软件,“给你看我最近在听的歌,现在的季节,适合先来一首《春天里》,然后听着《北京北京》,散步的时候听,我觉得很有意思呢。”
马季奇享受这座城市给他带来的荣耀与惬意,这里是北京,马季奇现在的家。“在中国的八年时间里,我曾经有很多次机会回到欧洲,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里,所以我要留下来,留在北京,而不是回到德国,虽然那才是我心中的故乡。”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马季奇还会住在北京。
队友们时常和他开玩笑,“你早就是半个北京人了。”“北京人,50%北京人。”马季奇用中文重复了两遍“北京人”三个字。
马季奇还记得,第一次从法兰克福飞往北京,这座纬度更低的东亚城市,却让他感到意外地冷。那时的北京,即使空气还不像现在这般糟糕,但却比欧洲少了蓝天绿叶,多了空气中处处可见的灰色气息,这让他感到丝丝寒意。如今,马季奇早就已经习惯北京城的生活,雾霾严重,就在家开启空气净化器;实在太脏,不出门就是了。他已经可以打趣地说,“还好我们经常飞来飞去,打客场的时候就去呼吸呼吸其他城市的新鲜空气好了。”生活在北京,有再多不便,也是可以克服的,重要的是,马季奇在这里过得开心。
“我在26岁时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机会,来到亚洲,加入中国联赛,不是所有人在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愿意来亚洲踢球,我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事实证明,我在北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马季奇还要继续在北京生活下去,再踢两三年中超,在北京国安结束职业生涯,是他的理想生活状态。马季奇与北京国安的续约时间只有一年,显然,他并不希望在2015年底与国安就此作别。为国安效力的第七个赛季刚刚开始,马五爷还要继续在工体享受球迷们热情的欢呼。
“德国永远是我的第一故乡,终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里陪伴家人,而现在,北京是我的家。”作为一名国安球员,他为这支效力七年的球队而骄傲。北京之于马季奇,难舍难分,不说再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粤)—非营业性—2017-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