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做自己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周围的亲属、朋友不断地向你发出喜怒哀惧的信号,电视上、手机里、环境中充斥着价值观的讨论。
面对这一灾难性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世界太残忍了”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
拒绝用更好的方式沟通,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本质是你想要去“操纵”别人。
因为,当你会因为别人的表扬而高兴或悲伤,这本质上代表你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不自由的。
而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会把自己和别人当做平等的主体,不会因他人的评价患得患失。
因为原生家庭、亲戚朋友无时无刻地在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走着一条无法抵抗的路线。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女主人公为了在公司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刻意去讨好周围的同事;
下班回家,还要刻意讨好她的男朋友,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只为了把天生的卷发拉直。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说,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都是有界限的,而你不能越过这些界限,去求得人生的平和。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是说,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需要有自己的主见,活出自己的性格来。
也许有时候你的“无所畏惧”换来了别人的恶意,但是这是他人的课题,你已经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其他就交给别人来评判。
比如人们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伤害你的事,并道德绑架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你还不领情”之类的话,这些都是“越界”的表现。
我克服不了自卑,因为是父母不断地贬低我,才让我这样的;我不喜欢上台演讲,因为这样我会脸红并且心跳加快等等。
一旦你选择了除此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像你花心思解开了一道数学题一样顺利。
对此,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想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是要一味地取悦别人,而是找到所谓身处“共同体”的感觉。
童年的阿德勒曾患佝偻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再加上成绩一般,老师评价他以后只能成为一个鞋匠。
很多人习惯性认为,自卑往往代表着与他人的比较。阿德勒却觉得,自卑应该是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
北海有条名叫“鲲”的鱼,有天化身为一只叫“鹏”的鸟,立志要飞往万里之外的南海。
我们平常奋力而飞时,最多飞到榆树和枋树上,你又何必不自量力要飞九万里的南海去呢?
鲲鹏并没有因为蜩虫的耻笑就停滞不前,而是一飞冲天,收获了广阔美好的天地。
每个人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优越感的目的只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怕的就是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不惧怕周围人的眼光,关注当下,爱自己、看见自己、珍视自己、活出幸福的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