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拒阿森纳邀请 又一颗被伤病毁掉的新星

德国是一个盛产优秀门将的国度,“狮王”卡恩曾经在世界杯上以门将的身份拿下了世界杯金球奖,而在卡恩之后则有莱曼,而莱曼之后则出现了包括伦辛、阿德勒和诺伊尔等一批极为出色的年轻门将。而最近根据英国《镜报》的消息称,阿德勒曾经非常有希望加盟阿森纳队,成为温格麾下的又一名新枪手。

28岁的阿德勒在转会汉堡前在勒沃库森呆了12年,,期间为勒沃库森踢了138场德甲联赛,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凭借着他出色的门将技术和天生的领袖气质为外界所看好,并曾经一度成为德国国家队的首发门将,但是,伤病在2010年的春天袭击了这名富有前途的球员,让他失去了代表德国国家队参加南非世界杯的机会,而在复出以后,阿德勒在踢了一个赛季以后再次因伤错过了一整个赛季的比赛,而在他养伤期间,勒沃库森租借来的小将雷诺依靠出色的表现让勒沃库森做出了彻底放弃阿德勒的决定,合同到期的阿德勒选择加盟德国北方的一支劲旅汉堡队。

而根据《镜报》的消息称,在阿德勒还在勒沃库森青训营的时候,阿森纳主教练温格就看中了这名年轻的守门员,但是阿德勒本人的意愿加上当时的勒沃库森不愿轻易放走自己的希望之星而只能作罢。而在错过了阿森纳以后,阿德勒则陷入了伤病的命运之中,成为有一个被伤病毁掉的希望之星。令人唏嘘不已。(来源:播球吧)

当浮层化现象严重时,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出的主意没有太大实操价值,从事实际操作的人…

恒大与拜仁这场比赛太有价值,展现了自己,也终于真刀真枪下看清了自己,更成为一把标尺…

人的生命本无意义,是学习和实践赋予了它意义。应该把学习作为人生的习惯和信仰。

幸福是什么?当你功成名就时,发现成功不会让你幸福,和人分享才会。当你赚到很多钱时…

德国阿德勒汽车 一个消失在战争中的汽车品牌

汽车在百年发展历史中潮起潮落,消失的品牌不计其数,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随着二战而消失的德国阿德勒汽车。阿德勒汽车是在1899年由一位名为海因里希·克莱尔的工程师创立的,创立之初主要生产自行车和打字机,在战争期间生产装甲车等军用车辆。

在一战后整个德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阿德勒公司因为整体形势不好也陷入了财务困境,所以说国之不存民将焉附。为了生存逐步淘汰轿车生产,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生产卡车上。可阿德勒卡车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直到1939年都是在自家的轿车底盘上制造厢式货车、救护车和小批量皮卡维持,其主要收入已经靠军方采购来维持了。

回想最初的阿德勒汽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就成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最大的企业之一,如果不是国内陷入经济危机也将冲顶百年车企。

1938年生产的阿德勒轿车是该公司汽车技术的顶峰,采用航空航天与超级跑车元素的奇妙融合,属于当时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典范,其迷人的纺锤造型、前轮驱动、独立悬架都是让人流口水的设计。

设计师为了让汽车更具稳定性,将车身设计为逐渐缩小的锥形,而后部则模仿机翼设计。驾驶舱玻璃完全弯曲,可以将空气引导到汽车周围而不是上方。这辆车是第一个采用勒芒赛车封闭式座舱的轿车,可惜一共仅生产了六辆。

这是保存在博物馆中的阿德勒W61型卡车,这款车型主要用于生产救护车版本的W61K,W61K在当时也被称为标准化救护车Kfz31,从1937年生产到1939年,一共生产了约500辆W61型卡车和1500辆W61K型救护车。

阿德勒公司为了扩大军购订单,开始尝试制造轻型半履带运输车。第一代Hk.300 A1与德马格设计的Sd.Kfz.10非常相似,搭载了4缸65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1940年设计出了配备迈巴赫HL25发动机的第三代A3,可惜没有生产一辆。

在1940年,由于战争需要阿德勒加入1吨轻型半履带式运输车D7的生产序列,该运输车由德马格公司牵头设计,阿德勒只使用其标志。搭载水冷六缸迈巴赫HL42发动机,最大功率73.6kW,配备带有行星齿轮的7挡迈巴赫Variorex VG 102 128H变速箱,整备质量为3.4吨,最高速度可达65km/h。

随着战事的延续阿德勒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产业链,在生产了德马格公司的D7后,1942年由于哈诺玛格公司的Kfz.251履带式装甲车无法满足需求,包括阿德勒在内的其他几家公司加入了这款车型的生产。

该车也是搭载迈巴赫HL42发动机。从1942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阿德勒总共生产了约4300辆。截止到工厂被摧毁前阿德勒已经拥有组装迈巴赫汽油发动机的能力,而这些发动机是安装在虎式坦克上的。

1945年春盟军将阿德勒工厂彻底摧毁,这个品牌的汽车到了战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现今留存在世的只有阿德勒的一些老式轿车和打字机,卡车已经看不到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汽车品牌就这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台1938年产的阿德勒2.5 10型轿车,是在2019年萨尔茨堡经典博览会上展出的老爷车,可以说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阿德勒汽车了。

《被讨厌的勇气》:做自己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周围的亲属、朋友不断地向你发出喜怒哀惧的信号,电视上、手机里、环境中充斥着价值观的讨论。

面对这一灾难性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世界太残忍了”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

拒绝用更好的方式沟通,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本质是你想要去“操纵”别人。

因为,当你会因为别人的表扬而高兴或悲伤,这本质上代表你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不自由的。

而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会把自己和别人当做平等的主体,不会因他人的评价患得患失。

因为原生家庭、亲戚朋友无时无刻地在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走着一条无法抵抗的路线。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女主人公为了在公司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刻意去讨好周围的同事;

下班回家,还要刻意讨好她的男朋友,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只为了把天生的卷发拉直。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说,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都是有界限的,而你不能越过这些界限,去求得人生的平和。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是说,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需要有自己的主见,活出自己的性格来。

也许有时候你的“无所畏惧”换来了别人的恶意,但是这是他人的课题,你已经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其他就交给别人来评判。

比如人们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伤害你的事,并道德绑架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你还不领情”之类的话,这些都是“越界”的表现。

我克服不了自卑,因为是父母不断地贬低我,才让我这样的;我不喜欢上台演讲,因为这样我会脸红并且心跳加快等等。

一旦你选择了除此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像你花心思解开了一道数学题一样顺利。

对此,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想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是要一味地取悦别人,而是找到所谓身处“共同体”的感觉。

童年的阿德勒曾患佝偻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再加上成绩一般,老师评价他以后只能成为一个鞋匠。

很多人习惯性认为,自卑往往代表着与他人的比较。阿德勒却觉得,自卑应该是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

北海有条名叫“鲲”的鱼,有天化身为一只叫“鹏”的鸟,立志要飞往万里之外的南海。

我们平常奋力而飞时,最多飞到榆树和枋树上,你又何必不自量力要飞九万里的南海去呢?

鲲鹏并没有因为蜩虫的耻笑就停滞不前,而是一飞冲天,收获了广阔美好的天地。

每个人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优越感的目的只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怕的就是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不惧怕周围人的眼光,关注当下,爱自己、看见自己、珍视自己、活出幸福的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阿德勒房地产汇丰分析师给出了2100欧元的价格目标

据Borsen Zeitung报道,汇丰银行在5月29日星期三发布的报告中为阿德勒房地产(ETR:ADL)设定了21.00欧元(24.42美元)的目标价。该公司目前对该股票有买入评级。

其他一些经纪公司最近也发布了有关ADL的报告。Berenberg Bank在阿德勒房地产股票上设定了17.40欧元(20.23美元)的目标价,并在3月28日星期四的研究报告中给予该公司买入评级。德意志银行在阿德勒房地产股票上设定了20欧元(23.26美元)的价格目标,

并在3月29日星期五的研究报告中给予该股票买入评级。Oddo Bhf在阿德勒房地产股票上设定了15.91欧元(18.50美元)的价格目标,并在3月29日星期五的研究报告中给予该股票中性评级。最后,DZ银行在5月20日星期一的研究报告中重申对阿德勒房地产股票的买入评级。一位股票研究分析师对该股评级为持有评级,其中6家已对该股评级为买入评级。

股价阿德勒房地产股票的交易在周三交易中下跌0.26($ 0.30),达到11.98(13.93 $)。该公司的股票交易量为211,642股,而平均交易量为98,380股。该股票的市值为8.240亿美元,市盈率为3.18。阿德勒房地产有52周低点11.68欧元(13.58美元)和52周高点16.10欧元(18.72美元)。该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为228.05,速动比率为0.30,流动比率为1.66。

ADLER Real Estate AG是德国领先的房地产公司之一。近年来,公司通过收购迅速发展 – 最近通过收购Brack Capital Properties NV近70%的股份,ADLER目前拥有62,000多套住宅,主要位于德国北部和西部,为中低收入的租户提供经济适用房。

饱受伤病困扰前德国国门阿德勒宣布赛季末退役

根据《体育图片报》报道,前德国国门阿德勒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确认将会在赛季结束后退役,他表示:“我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信心了,继续下去没有意义,所以我决定现在就停止了。”

34岁的阿德勒是勒沃库森青训出身,在2006-2012年间为药厂出战138场联赛,之后转会汉堡,在5个赛季之后转会美因茨,职业生涯总共出战269场德甲联赛。他在2008年完成德国国家队首秀,总共出战12场比赛。

虽然与俱乐部还有合同,但是阿德勒长期遭受膝盖伤病的困扰,他上一次为球队出战是在2018年4月29日,当时球队3-0击败莱比锡。阿德勒表示:“那是一次精神力的展示,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的身体已经受够了折磨了。我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信心了,所以再继续坚持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我决定现在停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阿德勒:你无须羡慕别人别人也无法拥有你的人生

阿德勒曾经师从弗洛伊德,最后两人因观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如果说弗洛伊德更强调过去在影响行为上的作用,那么阿德勒的方向则

也许,你会说阿德勒更鸡汤, 不过今天,你也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学开启全新的人生观!人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更多,而是把一切简化到最少。

阿德勒相信目的论,他认为我们时常追究原因大于企图改变。不断在过去寻找原因,无法使我们迈向理想的自己。

追悔旧情人、遗憾青春的梦,都是消极的,去处比来处更重要,从阿德勒心理学来看,「因果」的想法是不对的。

只是我们太喜欢把承担丢给因果,利用自己的情绪去达到某个目的。我们该练习主宰及控管情绪做出选择,不再任意伤人、不再轻易放弃。

「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优越情节」与「自卑情结」一样是病态,人会渴望追求卓越,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会转向别人的认同。

我们会刻意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特别亮眼,用「非凡」的动作去取悦他人。相对来说,生活的快乐,变成要依靠他人。如果一个人处处要别人肯定,并非他认为自己不好,而是他不愿平凡。

其实我们从来不需要那么多独领风骚的时刻,掌声会落下、欣赏你的观众始终会走,学会在落幕后、舞台下欣赏自己的美好,做自己的第一个观众吧。

生命中没有敌人是很危险的,那代表你无时无刻都在配合他人,你希望不被讨厌、被喜欢,你可能可以获得所有人的青睐,可是最后你会讨厌自己。

太在意别人的观感,就会失去「行动」,别人想法与思考,是别人的课题,不应该困扰你。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自由,每份自由都伴随责任。我们生来自由,却因为后天的拘束、规则,以为自己总是活在规范裡。

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为身不由己,只是划地自限。自由不是放任无度,它也伴随著某些世上的生存轨迹。

岸见一郎在《抛开过去,做你喜欢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举例,鸟能飞,是因为它们懂得空中的气流,看似阻碍的气流,其实才是鸟飞行的力量。

人生来差异,只是或大或小。我们很容易因为「不一样」感到慌张,甚至我们会主动介入差异。

正确与不正确都是相对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以前,先理清:「这件事归属于谁的课题?」从最后谁必须承担的角度切入,答案就很明显了。相对来说,当朋友倾诉烦恼,我们要做的是聆听多于建议。

这并非形同陌路,在个人的人生课题里,身为旁观者的亲密关系,能做得最好的事,就是安静的守护、不过度干涉。

陪伴的力量,比我们想像中都要强大,否则,很多时候你的介入反而会摧毁他先前的努力。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更好的听众,安静欣赏他的优雅起落。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与人的纵向关系会伤害健康,所谓纵向关系,就是批评、称赞、上对下的评估、有权者对无能者的关系。

他主张「横向关系」,表明人无优劣,只有带着不同的出发点,往不同的方向去。

主管或员工,妈妈或小孩,这都只是角色,每个人各司其职,目的是平行往一个好的方向努力,成就一项共同目标,而非切割权利。

人生这条路上,有人走在前方,就有人落后,有人走得快,就有人走得慢。并不代表我们必须透过竞争达到目的,或快或慢,该往哪去,都是个人选择,不该由输赢去印证自己的向上。

在对等关系里,你从来无须炫耀或证明自己,你们会尊重并理解彼此生命的独特,就像你认同自己的那样。走得快有走得快的孤独与明朗,走得慢有走得慢的拥挤和自在。

腾出更多完整的时间陪伴自己、理解你的不完美、接受他人的差异行为,我们不再以心理学抵达一个目的,而是透过心理学,回到个人最核心的心裡。

阿德勒对心理学大众化的强调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人生的动力》一书是阿德勒的传记,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遍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档案,深入采访了阿德勒在世的子女、亲友、同事,耗时四年完成,勾勒出个体心理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发扬光大的历程。本文摘自该书后记《个性的陷阱》,由澎湃新闻经北京天略图书授权发布。

并非所有人都对阿德勒去世的消息感到难过。在维也纳,听说小他14岁的死对头先于自己离世后,年老体衰的弗洛伊德感到非常高兴。看到《新自由报》的讣告里对阿德勒的褒奖,弗洛伊德无疑感到十分恼火。二人断然决裂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弗洛伊德仍旧在为阿德勒胆敢发起反对他的心理学运动而憎恨他。当阿诺尔德·茨威格(Arnold Zweig)对阿德勒的去世表示遗憾时,弗洛伊德尖刻地写道:“对于一个来自维也纳郊区的犹太男孩来说,死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已经十分不简单了,这证明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的确,对于他在反驳精神分析方面的贡献,他的同时代人已经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

这一嫉妒与敌意很快就被世界形势的发展所淹没。1938年3月1日,纳粹入侵并迅速占领了奥地利。阿德勒的几位医生同事,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和奥尔加·克诺普夫,已经听从了他的建议移居美国。活跃在维也纳个体心理学会的其他人,如雷吉娜·赛德勒和莉迪娅·西歇尔,也在希特勒夺取政权后立即离开了他们的祖国以追寻自由。

还有一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卡尔·菲尔特米勒夫妇起初逃往法国,后来又逃到西班牙,并在那里被监禁数月。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们才最终到达美国。还有很多人死在了遍布欧洲的纳粹集中营里,比如阿德勒的老搭档玛格丽特·希尔弗丁和达维德·奥本海姆,以及他的妹妹伊尔玛。

战争结束后,阿德勒的一些非犹太人同行在奥地利恢复了他们的专业工作。比恩鲍姆和诺沃托尼(Novotony)帮助重新启动了德语版的《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并开始定期举行谈论会。随着菲尔特米勒重新担任教育学院院长,阿德勒参与设立的一系列与学校有关的项目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战争结束后不久,菲尔特米勒和比恩鲍姆等最早与阿德勒一起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改革者们大多都去世了。

自1933年克鲁克香克去世后,英国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心理学运动。虽然阿德勒在1936年和1937年所做的两次巡回演讲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但回头看去,这主要还得归功于他的个性与国际声誉。阿德勒去世后,个体心理学在不列颠群岛的发展相当有限。

阿德勒生命的最后10年大部分在美国度过,那里的情况也没什么不同。阿德勒去世后没几个月,芝加哥的《个体心理学杂志》就停止了出版,他的很多著作也很快绝版。从这一意义上说,他的大量著作、媒体报道和全球演讲都只是表面上的繁荣。阿德勒离世后,我们很容易发现,奥地利之外的个体心理学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其创始人来吸引关注和保持活力。

就此而言,理想主义的阿德勒掉入了“个性的陷阱”,一个在很大程度上由他自己挖掘的陷阱。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功地吸引了美国听众和媒体的关注,以至于他没有意识到,引发这一反应的并不是他的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他亲切、充满魅力的个性。阿德勒的治疗方法也是如此。无论他在哪里出诊或咨询,就算戴维斯和法林这类见多识广的患者也对他的医术印象深刻。但是,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阿德勒的治疗方法,而是他作为一位伟大治疗师的品质——他热情、乐观,并且能够激励患者在生活的挑战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于是,讽刺的是,所谓的“个体”心理学的命运到头来确实只系于一个“个体”——它的创始人。或许阿德勒太谦虚了,不敢把自己看得这么重。或许,当他在异国他乡老去时,他无法接受个体心理学后继无人的现实。或许,他的狂热追随者中无人敢告知他这一点。

这一情形背后存在许多不为阿德勒所控制的原因。长期以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一直试图将个体心理学纳入国际强权政治。纳粹主义与奥地利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很快摧毁了他在这些国家所辛勤推动的变革。到阿德勒移居美国时,他已经年逾六旬,而且他也失去了他在维也纳时所拥有的忠诚于他的专业圈子。同时,美国在1930年代陷入了大萧条,时代的焦点已经从心理学彻底转向了经济与政治议题,比如用以解决社会紧迫问题的“罗斯福新政”。

尽管如此,阿德勒对心理学大众化的强调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弗洛伊德和荣格相比,阿德勒在推动其理念进入普通家庭和学校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要多得多。在这些地方,大多数人都能受益。他致力于推广的三大方法——自助、父母培训和教师培训——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虽然阿德勒可能会谴责今天的人们在这一方面的商业化做法,但是,看到个人、夫妻和家庭都能通过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子媒体极为方便地获取心理学知识,他一定会备感欣慰。

当然,阿德勒的许多理念已经被科学乃至文化主流所吸收,比如补偿与过度补偿、出生次序对人格的影响,以及早期自卑感与自尊感对我们日后在学业、社会关系和职业成就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阿德勒认为,婚姻和子女养育总是涉及权力问题。这一重要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特别是在家庭治疗异军突起之后。不过,这些理念几乎没有例外地很少被归功于阿德勒,他的著作也很少有人阅读。

不过,在其创始人去世后的几年里,个体心理学也没有完全消失。包括小说家博顿所写的半授权作品在内的几部传记把他的名字留在了公众的视野里。1938年,新近译自阿德勒德语作品《生命的意义》的《社会兴趣》一书成功出版。两年后,鲁道夫·德雷克斯在芝加哥成立了一个活跃的当地团体,并且创建了一本个体心理学国际通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个体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在1950年代发展成为一份受人尊敬的专业期刊,它极大地推动了正在美国方兴未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其主要理论家有罗洛·梅、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他们三人后来都承认,阿德勒是他们的思想来源之一。他们强调了他的哲学立场,即,人类总是以目标为导向,因此绝不能只把人类理解为一连串生物冲动。

正如马斯洛在去世前不久的1970年所说:“在我看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正确。随着证据不断出现,它们越来越有力地支持了他对人的理解……特别是……他对人的整体性的强调。”

维克多·弗兰克尔从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了下来。他回到维也纳生活,并因推动存在主义精神病学或他所谓的“语言疗法”(logotherapy)的发展而引发了巨大的影响。弗兰克尔钦佩地将阿德勒描述为“创造性地反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第一人。他借此取得的成就不亚于哥白尼所推动的转变。人类不再被认为是驱力与本能的产物、棋子和受害者。……除此之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可以被视为一位存在主义思想家,以及存在主义精神病学运动的先驱”。同样地,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也认为,阿德勒“第一次提出,神经症患者的问题根源不是他的过去,而是他杜撰的过去”。

近年来,阿德勒心理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今,美国和德国有两本国际期刊刊载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跨学科文章。阿德勒的多本著作已经再版,他的许多早期德语文章也在被翻译为英语并发表。他的一些理论观点正在重新受到重视并被实证研究所验证,比如早期记忆对成人的意义。阿德勒重视父子(女)联结(father-child bond),视其为健康家庭生活的重要方面。随着男性与女性开始寻求新的关系模式,他对这一联结的强调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正变得日益显著。就此而言,在其欧洲同行中,几乎无人像阿德勒一样如此呼吁彻底改变家庭与工作场所中的性别角色。多年来,阿德勒一直倡导把性格塑造(特别是培养更为强烈的社会兴趣)融入教育过程。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很有先见之明,因为青少年暴力犯罪已经开始败坏许多公立学校的风气。

今天,在美国、中欧等地,阿德勒心理学机构和治疗培训中心的数目都在稳步增长。虽然阿德勒肯定不喜欢弗洛伊德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大过自己的现实,但是,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已经被证明对世界有如此大的贡献,他很可能也会感到心满意足。

《人生的动力》,[美]爱德华·霍夫曼著,美同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但不是让你故意去招人烦

读了一本阿德勒的书,准确地说不是阿德勒的书,而是别人解读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书。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心理学理论里新名词特别多,每次读都有些跟不上节奏,觉得自己很蠢,而这本书直接在对话中设计了一个蠢萌的角色代替我们发问,特别贴心。

阿德勒据说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觉得弗洛伊德那一套重点在于解释,但没给解决方案。阿德勒把弗洛伊德这套体系称为“原因论”,也就是“因为 XXX,所以 YYY”。

比如很多人社恐,按照原因论来解释,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所以不敢出门跟人参加社交活动。但阿德勒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目的论”,它将因果倒置,也就是说:因为你自己不想出门跟人参加社交活动,所以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这套理论初听起来很有冒犯性,它将所有自我失败的外在合法性瞬间内化了,它认为我们出现的一切心理或思想问题,都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但仔细一想,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强有力的暗示:如果糟糕的状态是源于我们的主观选择,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选择更积极的方式。

再大而化之一些,这其实是个态度问题:我们遇到挫败时,究竟是去找借口、找责难对象、找外部合法性,还是去承担责任、寻找解决方案。

你可以尝试回忆自己工作中接触过的同事,事儿办砸了以后,有的人甩锅找借口,有的人扛事找方法。你觉得哪种人更靠谱更可依赖?

我认识的所有做成事情的人都是后者 —— 有时候甚至他们并没有方法,也会先假装有方法,硬着头皮把事儿扛下来之后再死磕,最后真的都会找到解决之道。

再说回心理学,在传统的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套路是前溯原生家庭,什么老爸酗酒老妈刻薄年少缺爱,导致各种后天问题,性格极端、作奸犯科等等。阿德勒一律不认,他说这都是在找借口。

他相信关键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原生家庭不幸的多了去了,并不是所有人都犯罪,不要装无辜,不要说无法改变。从目的论出发,没有什么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我们不能逃避,要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当然,如果书到“鼓起勇气”这里戛然而止,也只不过是另一碗没有勺子的鸡汤罢了。但阿德勒确切地给出了策略,而这个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拥有自由。他将这个自由定义为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这又是一个有些冒犯性的声明,如同书名一样,看起来很像是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爱谁谁的幼稚理论。

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虽然阿德勒强调自立,却极力反对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认定幸福来自于利他,来自于贡献感。只不过这一切并不依托别人的看法,我们不必讨好别人,用别人的评价来确认自己有用,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自己的价值感。

我们很容易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一两句话所鼓励,并将它引入歧途,认为自己应该可劲儿造,肆意妄为,冒犯别人,攻击和评判别人。当别人讨厌我们时,我们便拿出“被讨厌的勇气”护体。

真正被讨厌的勇气,是能够接纳和理解自己,让自己融入到人际关系之中,真诚地为他人的利益考虑,并做出贡献。只不过这些贡献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认同。

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自我,所以可以并不寻求,也不关注和干涉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即便他们讨厌我们。我们为自己而活,至于别人怎么想,是他们的事情。

这听起来有些矛盾的观点,却在阿德勒的理论体系里完美地闭合了,在我看来,它骨子里不是一套方法论,而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