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北岸的碧波之上,浮山如一座沉睡的古老巨人,它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约1.35亿至6500万年前),至今依然保留着火山喷发的壮丽痕迹。
旧时,这里三面环湖,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幻景观。而浮山此名,既与这个奇特地形有关联,更与火山喷发后留下的轻盈浮石密不可分。
浮山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大者为岩,小者为洞,计大小108个火山岩洞穴,与毗邻的白荡湖遥相辉映,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浮山凭什么是中国第一文山?
文化名人的历史共振浮山作为儒释道文化交汇地,其佛教渊源可追溯至南梁时期(502—557年),梁武帝推崇佛教时始建浮山寺。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郑州名僧远禄受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派遣住持浮山,成为开山祖师,宋仁宗赐其“圆鉴大师”法号,并敕名“大华严寺”。
展开剩余84%远禄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典故,使浮山声名大振。《浮山志》有记载:宋欧阳文忠公谒远禄于浮山与客弈棋遽收局时请祖因棋说法……”吸引了范仲淹等名士来访。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任浮山第十六代住持,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祖,其推动的方氏学派与后续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共同成就中国第一文山美誉。浮山、白云岩也是道教重要传播地,部分帝王曾到访。
摩崖石刻的千年文脉浮山摩崖石刻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岩洞石刻群,自唐代,孟郊首题“烂柯亭”始,至民国时期,方守敦收笔,跨越12个世纪绵延不绝,现存483块题刻,集中分布于会圣岩(142块)、张公岩(88块)、金谷岩(75块)三大核心区。这些石刻构成一部立体的书法史诗:既有欧阳修“因棋说法”(会圣岩)、陆游之父陆元钧“陆子岩”(北宋宣和年间)等1米巨制,亦存方以智“行窝”等5厘米精微之作,囊括楷、行、草、篆、隶、八分等所有主流书体。
其作者阵容堪称中国文化史缩影:唐代孟郊开先河,宋代杨杰、张同之续文脉,明代王守仁《寄题浮山》、雷鲤《浮山纪游》添华章,清代桐城派方苞家族、戴移孝等继风雅,民国方守敦收尾,形成跨越千年的文人"接力赛"。2013年这批“石头上的史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教育传承的现代延续浮山自宋代起便成为儒生讲学胜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高僧慧莲募化修建状元桥,2011年在原址附近重建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2.8米,拱高6.08米)。据地方志记载,嘉庆年间少年秀才龙汝言登桥赏景后深受浮山文化熏陶,三年后(1814年)高中状元,此桥遂得名“状元桥”。现桥名由浮山中学校友、中科院院士陆大道题写。桥畔的浮山中学前身为宋仁宗敕赐的“大华严寺”,1924年房秩五在古寺遗址创建浮山公学,后发展为培养出9位两院院士的百年名校。
浮山景点推介
神泉
雪浪岩,岩高20米,岩壁起伏不平,石纹黑白相间,如雪浪翻滚,明代高僧三槐法师题名为雪浪岩,法师自称雪浪和尚。洞内岩壁处有龙井,龙井泉水甘冽,可明目清心,名曰神泉。
观音岩
观音岩,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安庆府知府赵寿祖题观音岩于洞额石壁上。洞内有一石台,旧时为供奉观音处,今人复迎观音大士像。洞侧有一天然石门,安庆府同知陈三辰题“别有天”于石门上。清代桐城人黄文炳题刻洞联: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位于张公岩一侧,共有108级,险峻而陡峭。石级甚窄,仅容一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池
天池,位于清凉台,火山喷气孔遗址。以石为岸、池水常满,雨后生雾,有天池云影之胜景。池畔有洗心亭。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景区第一高峰“妙高峰”之上,重建于2012年。元末陈友凉扎寨浮山,在此曾筑点将台;明桐城县令樊仿在此曾筑望江亭,尽毁。文昌阁三个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
三宝塔
三宝塔,明万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禅师建造。塔7层,高7米,正六边形,方石结构,中空。三宝塔三字为朗目和尚所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冬重修。
会圣寺
会圣寺,始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宋代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会圣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三年(1910)重建,1986、2012年二度重修。寺匾“会圣古刹”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手书。
远禄祖师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会圣岩下。因远禄和尚曾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题“会圣岩”于石台之上。
( END )。
图片由真实摄影图转化而来,AI浮山!
旨在为文字指路!
发布于:安徽省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