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高级编辑,华龙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朱晴芳题写的"文以载道本土为魂"的书法,生动和精准的诠释了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文化"为代表的坚韧、忠勇、开放和争先"的重庆精神。
众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重庆的才是中国的。只有做好了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创新工作,将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变成能够解释和回答,如今人们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困惑和难题才有意义,才能引起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兴趣和关注,才能有打动和震撼人心的教育意义和道德意义。
展开剩余60%如今,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新的瓶颈和挑战,比如:出现手机上网的快餐文化和网红文化大行其道,而看书者甚少等问题,出现了"内卷、躺平"之类消极现象等,还有在经济大环境下,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愈发不乐观。
究其原因是:一,传统文化还跟不上时代前行的步伐和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二,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互补性和融合度不协调。三,一些旅游文化项目,存在千篇一律和千城一面的现象,本土化和个性化发掘的厚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四,创新创意还比较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科技赋能文化和文艺工作,还有待大力扶持和加强。五,全世界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应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我们不能从"全盘西化",又走上排斥和贬低"外来文化"固步自封的老路。
本人认为:发展和传承重庆优秀传统文化,至少要做到七个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结合,与重庆精神结合,与巴渝本土文化结合, 与经济建设和旅游文化结合 ,与振兴乡村和城市更新工作结合,与外来优秀文化结合。
作者:段斌艺
发布于:重庆市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