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成立7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境内外一直有声音试图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思想深处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西北边陲长盛不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成立7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境内外一直有声音试图破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思想深处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西北边陲长盛不衰。
展开剩余90%【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孙维国】
今年以来,新疆各族人民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举办各种活动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
新疆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鉴于境内外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故意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史实,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因此,以国家治理新疆历史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系统梳理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辉煌史实,印证新疆自古就是我们领土的一部分,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新疆伊宁市六星街上的游客 天山网
新疆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历代中央政权因地制宜加强新疆治理,大力开发建设新疆,不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将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必然产物。
从历代中央政权两千余年来治理新疆的历程来看,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中国中央政权治理新疆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方式,新疆始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于汉朝
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汉朝通过在西域设立机构、委派官员、册封地方首领以及驻兵屯田等,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系,为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01年,设使者校尉在轮台等地屯田。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汉语文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言文字。公元前48年,汉朝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天山南北屯田事务。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新和县出土的“汉归义羌长”铜印是汉朝颁发给某支羌人部落首领的官印,是汉朝通过授予印绶的方式,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地方官员行使权力,从而将西域诸城郭首领纳入汉王朝职官体系中的历史见证。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拜城县黑英山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土垠遗址出土的汉简和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等,都实证了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有不少记录关于汉朝政府委派的官员和西域各地使者往来于此的史事。
司禾府印 汉代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作者提供
魏晋南北朝:新疆郡县制确立、儒家文化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仍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而新疆地区的各地方政权都臣属于中原政权。魏晋政权继承汉制,仍然设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海头城(今新疆若羌县罗布泊一带),又命戊己校尉驻守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管辖屯田事务。若羌县楼兰遗址、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简牍印证了魏晋政权在西域设官建制、屯田戍守的史实。
从楼兰遗址发现的简牍记录,“西域长史营写鸿胪书到,如书罗捕,言会十一月廿日。如诏书律令”,这说明西晋的政令和法律通行于新疆地区。海头城遗址发现的一组书信残稿,是当时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写给前凉王张骏及西域城郭首领的信稿,反映了前凉曾设有西域长史一职。
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出土的《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王宗上太守启》、《前秦建元二十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建初十四年(418)八月廿九日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随葬衣物疏》,和《北凉承阳二年(426)十一月高昌郡高宁县户籍残片》等纸质文书,证实了前凉、前秦、北凉等地方政权在吐鲁番盆地设立高昌郡,派遣太守治理的同时,下设县、乡、里等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组织系统,还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北魏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晋制,设州、郡、县。同时,为了边防的需要,在西北地区采取军镇制度进行管理。445、448年,北魏先后在鄯善、焉耆设军镇,“赋役其民,比之郡县”,说明军镇征民赋役,军民兼治,具有郡县形制,进一步强化了北魏对西域的治理,标志着郡县制度由东向西进一步推进,为隋朝设立鄯善郡、且末郡打下了基础。
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诸氏。塔里木盆地周缘有鄯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等绿洲城郭。随着中原各政权对新疆地区管辖力度的加强,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地区,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确立,其职官结构基本承袭了两汉与晋朝的制度,与中原等地区郡县大同小异。官文书制度既反映君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反映官僚制度组织的相互关系。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地方政权时期的官文书来看,既有高昌王给各机构下达政令的下行文书,也有各行政机构上奏高昌王的上行文书,表明高昌政权存在着一套来自中原的完整的官文书制度。
此外,儒家文化思想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汉语在高昌国占据主导地位,流行五经、诸子集、历代史等汉文典籍。如在鄯善出土了《三国志》的《虞翻传》和《张温传》残卷,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高昌国时期用来教学的经史典籍,如《毛诗》、《论语》、《孝经》、《孝经解》、《汉书》、《三国志》、《晋阳秋》、《谥法》、《急就章注》、《千字文》等写本残卷,反映了新疆地区各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的情况。
《急就章》古注本 高昌延昌八年(公元568年)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作者提供
为普及儒家文化,麴氏高昌国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秦汉以来,官府兴办的学校有太学、国子学等,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称为学官或教官,有祭酒、博士、助教等。高昌也有类似的制度,据《周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大一统”思想在新疆地区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天山南北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为新疆各民族的交流和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唐: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609年,隋炀帝率军击破了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在新疆东南部设置了鄯善、且末两郡。610年,设伊吾郡。鄯善、且末、伊吾三郡的设置,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施行范围。618年,唐朝建立。630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伊吾城主石万年率所属七城归顺,改伊吾为西伊州,632年又改名为伊州。640年,唐军得高昌,改为西州,设安西都护总领西、伊二州。安西都护府是汉代西域都护府的继承和发展。
649年,唐朝以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置庭州,将郡县制首次推行到天山以北地区。657年,唐朝彻底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原属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塔里木盆地诸绿洲政权归唐,统一西域。次年,将安西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治所由高昌迁到龟兹。702年,设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管理天山北路的军事防务。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
至此,形成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的政治格局。派遣唐军在塔里木盆地驻防屯田,分置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后以碎叶取代焉耆)四镇,统称“安西四镇”。每镇统兵约3000人,将士平时屯田生产,战时出征。据统计,当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辖屯田共计56屯,以每屯50顷计算,屯田达2800公顷。
《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 唐代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作者提供
另外,实行因俗而治,在伊、西、庭三州实行州县制,推行与中原地区完全相同的制度和法令,如州县、乡里、、均田、租庸调、镇戍烽守捉、馆驿、车坊、马坊、长行坊等制度。而对少数部族实行羁縻统治。如在塔里木盆地,在原先基础上设置四大都督府,册封其王为都督,使用唐朝名号与官职,管理内部事务。西域各地除定期要向唐朝朝贡并接受册封外,还要服从唐朝及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的号令和调遣,协助唐朝守卫边疆,维护西域的安定。
新疆多地出土的各类官府文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全方位地实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主权与治权。汉语文是官府文书中的政治通用语,又是铸币中的法定文字,在西域各族中广泛使用。吐鲁番出土了大量《诗经》《尚书》《礼记》《论语》等写本残卷。
从割据到大一统:中华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深化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西域形成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于阗王国三个地方政权。历史上的西域地方或割据政权,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如于阗尉迟婆跋(李圣天),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首领自称“桃花石汗”,意为“中国的汗”。
1132年,辽朝宗室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登基即位,尊号天佑皇帝,改元“延庆”,宣布延续辽的国祚,至此西辽政权建立,汉文史籍称“西辽”,西方则多称为“喀喇契丹”。契丹人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地区和中亚,典章礼制多沿袭中原旧制。耶律大石的西迁和政权的建立,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行使管辖权的继续,也为元朝统一西域奠定了重要基础。
元朝终结了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分裂的状态,开创了空前统一的疆域版图。1206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建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先后设立达鲁花赤、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阿力麻里行中书省、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军政机构,使得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的一体化程度显著加强。这些军政建制,具体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广大地域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天山南北各地行使主权的延续和发展。
《西厢记》抄件 元代 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出土 现藏巴州博物馆作者提供
元朝从中原征调大量汉军、新附军到西域屯田驻守,还在西域各地推行元朝的各种制度和法令。若羌县瓦石峡遗址和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出土的元代文书,从设官建制、屯田戍防、交通制度、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新疆的治理。
明朝在继承元朝大一统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开明的族群政策,实施更为温和的治理方式,使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1368年明朝建立后,新疆各地与明朝间保持较密切的朝贡关系。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建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6个卫,以此支持管理西域事务。此外,还册封哈密、别失八里、吐鲁番和瓦剌等地方首领为王,并颁发印信。西域各地方政权如叶尔羌汗国等,频频到中央政权朝见,并将朝见之路称为“金路”。
清朝:得名“新疆”
清朝是我国近代疆域最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的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清政府于1755—1759年,在先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富宁安碑、田畯碑、格登山纪功碑、灵泉碑以及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底座是清朝统一新疆的历史见证。
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大体以1884年新疆建省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后期实行统一的郡县制。1762年,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对包括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清朝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新疆经济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近代国家疆域和多民族分布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惠远老城、惠远新城、伊犁将军府遗址以及“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之印”、饷银五钱、鎏银“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之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等,都是清朝前期治理新疆的有力物证。
清朝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图为今天的新疆霍城县伊犁将军府旧址作者提供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推进了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光绪七年史振标祖父母诰命卷(满汉文)》、《镇迪道就刊用伊犁将军关防事札吐鲁番厅文》、《御览伊犁将军长庚、金顺联名,新疆巡抚刘锦棠为新疆勘界出力文员请功清单册》、《兵部侍郎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折底稿》,和《宗室续保奏请关于哈巴河地区安插蒙古、哈萨克族出力人员奏折》等文献实证了清朝后期对新疆的治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专制独裁,但基本延续了历代中央政权重视边疆地区治理的传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继续维护中国大一统格局作出了积极努力。
自治区成立:新疆的历史飞跃
1921年7月,中国诞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有了主心骨,新疆也迎来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曙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1937年10月,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引领新疆革命事业走上了正确发展道路。1949年9月25日、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先后发布起义通电。自此,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省政府印、乌梁海左翼后旗札萨克印、《迪化道公署饬为初等学校改为国民学校以府定制事》、乌苏县四苏木蒙族文化促进会图记、新疆省立迪化第一初级中学校聘书、《毛泽东在他和朱德给陶峙岳、包尔汉通电起义的复电的原文上为新华社写的消息稿》等印章和文献,证实了民国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新疆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1955年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锦旗作者提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实现了昂首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飞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疆历史开启了新纪元。同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慎重稳进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新疆和全国一道阔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新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
1954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0万驻疆部队铸剑为犁、屯垦戍边。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
纵观中国中央政权治理新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无数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为载体,实证了国家因地制宜治理新疆地区的历史实践,全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了全体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
发布于:上海市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