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3277:没有信仰的教育,失去灵魂的教育,才是目前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原创 向上生长唐 2025年09月17日 22:18 青海
哈弗大学前院长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本书指出:
教育若只追求表面成就,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
这句话,就像警钟一样敲在了每个关心教育的人心中。
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01
没有信仰的教育,我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爱默生曾说:有两件事让他憎恨,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展开剩余81%这句话,在当下教育尤为刺耳,但它却很真实。
郑强教授曾一阵见血的指出: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育领先世界,多数孩子三岁学诗,五岁弹钢琴,六岁写外语,七岁学奥数……
可你们见过有多少外国人来我国考察过吗?
当说到这句话时,他突然话锋一转,抛出一句值得思考的话语:然而美国人正是需要这种结果。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孩子无论学习多好,最终会考清华北大,托福出国留学,兜兜转转一大圈最终会留在美国。
而美国人只要把大学办好,坐收渔翁之利,专注精神教育,什么都有了,而我们之前的全部努力也就全部白费了。
深思造成这种结局的背后,是教育中“信仰”的严重。
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解题,却没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我们传授他们知识,却未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那这种信仰的缺失,我们正在付出什么代价呢?
“空心病”在年轻这一代中蔓延:迷茫、无意义感、做事情没方向感、没有动力 抗挫折能力很差:遇到事情很容易崩溃,心理脆弱,不善于沟通,很容易逃避现实; .功利主义盛行;择业只注重薪资水平,完全不考虑个人兴趣及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感薄弱:他们会嘲笑那些有理想、有情怀的人,轻视公益、对公共事物冷漠;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高学历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再好的教育投入,也最终将会像在沙上建塔一般,随时可能坍塌。
02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要培养人成为“有光的灵魂”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
正如雅斯贝尔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灵魂,是价值观的塑造,精神的启迪、人格的成全。
清华大学庞众望的故事是灵魂教育最好的诠释。
他出很贫寒,妈妈残疾,爸爸患有精神疾病。
他以沧州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后读博士。
2024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并获得300万科研奖金,但他却把这300万全部捐出去,
曾经有人问他:“您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怎样保持乐观、积极、不抱怨的心态。”
他回答道;“这一切离不开妈妈。”
妈妈从不抱怨生活的苦,总会对他说:“人要向前看。”
妈妈经常说:“衣服只要干净就好,肚子里有学问就行。”
她虽然自己残疾,但也从不忘记帮助别人,这一点对庞众望影响极其深厚。
庞众望能有大爱之心,学业有成,离不开妈妈的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对家庭的责任心、对孩子的爱,这种灵魂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要培养人成为“有光的灵魂”。
03
作为父母,培养孩子需要做什么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孩子,可往往在过程中发现教育这条路不是你努力了,就能培养出理想的孩子。
培养有信仰并具有灵魂的孩子,以下几点与您共勉:
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您想要一个诚实的孩子,那么您对孩子不能有欺骗,在小事上也要信守承偌 如果您想希望热爱生活,那您需要经常陪他出去感受自然、接受新鲜事2.为孩子提供温暖、开放的家庭氛围
试着去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起共同探讨问题 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想法,尊重不同意见 不回避“生死”“孤独”“公平”等话题,真诚交流沟通。3.减少孩子的功利心,关注过程。
少问“考了多少分”,多问“今天有什么新的发现”“哪些问题特别有趣,你感兴趣?” 把关注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和体验中,保护他对知识的好奇和热爱写到最后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好的教育不是培养“刷题机器人”,而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生活优雅者。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自我求知中找到自我,在成长中点亮灵魂。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盏灯,照亮孩子强行的路,也温暖他们心中的那个梦。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