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中山篆的开创者即便置于当下也是妥妥的大师级人物,需天赋、智慧与勇气无一缺失,方能创造出这永不过时的美。“中山三器” 铭文文字结构的不同致使其文字风格存有差异,总的书体风格可分为两类:典雅修美型和倾向正统风格的典雅修美型。通过对笔画的长度和弯曲度加以夸张变形,让字形体态以爬虫、蛇的动态进行抽象变化处理。或者于笔画的两端或中段增添某种装饰,将某偏旁或笔画的形态作鸟、虫状的意象化加工,为人们提供艺术审美之享受。这种文字形式华丽典雅,结构精心雕琢,章法排列齐整,具鲜明的图案之美。在当时主要服务于上层贵族阶层,是装饰性雅化的宫廷文化艺术。
图片
总之,“中山三器” 铭文文字偏于装饰化,乃是人们针对书法文字赋予自身审美之直觉和情感进行装饰美化的成果。其书体结构变化多端,动人妩媚而不失典雅,极富艺术魅力。
三走出东郭先生的神秘王国
今日所要讲述的“中山国”,向来被视作神秘之国,但也并非全然陌生的知识范畴。众人皆听闻过《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讲的是晋国大夫赵简子前往中山国狩猎,一只被其打伤的狼为东郭先生所救,而狼却妄图吞食东郭先生的故事。此故事最早现于马中锡所著的《东田集》中的《中山狼传》。《红楼梦》里亦提及了“中山狼”,贾迎春的判词中有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以此形容迎春所遇非人、命运悲惨。
图片
历史文献对于中山国的记载不多、且颇为零散,故而众人对中山国的印象皆不深刻。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考古学家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觉了中山国王族墓,出土文物将近两万件,方才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于社会上逐渐兴起了一股“中山热”,其中一批书法家在临摹中山国的文字,即“中山体”、“中山篆”或者“悬针篆”。
1“中山三器”铭文之概述
中山三器的三篇文章便达 1124 个字,首先是铜方壶,高 63 厘米,乃盛酒的礼器。壶盖上有四个镂空的云形纹,壶腹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壶身四角则各有一条极具动感的飞龙。铭文共计 450 个字。铭文中存有 “节于禋齊”(原文有酉字旁、《周礼》作齊)四字,表明它是用以盛齊酒祭祀祖先的。齊酒指古代祭祀先王所用之酒,分为五种,以用于不同的祭祀。
图片
铜方壶
第二件是铜鼎,高 51.5 厘米,铁足铜身,乃是当下所见的战国时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总计 469 个字。
图片
铁足铜鼎
第三件是圆壶,高 44.9 厘米。铭文共计 182 个字,字体与前述的鼎、方壶铭文相同,皆为正体。圆壶的圈足上还有 23 个字,总计 205 个字。
图片
铜圆壶
2中山三器铭文文辞之美
中山三器的铭文涵盖了两种字体。圆壶壶身、铜鼎以及铜方壶上的字体,书写规整、美观,被称作正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山篆;圆壶圈足上的勒名,字体相对随意,记录了时间、工匠姓名以及壶的重量,称为俗体。
在《礼记・祭统》当中存有关于铭文的规定,“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 指明铭文主要记载先祖的美好德行,并引领后世子孙代代予以记录、效仿、恭孝。又有 “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意为制作铭文,便是要论述自家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所受的褒奖和荣誉,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刻于祭器。
图片
赞扬先祖,表明自身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明自己要效仿他们;明确晓谕后世,表明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可见,制作铭文实乃一举三得之事。又有 “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所讲的是君子在观赏铭文时,既称赞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称赞制作铭文这一行为本身。制作铭文之人,着实具备足够的贤明、仁德和智慧啊。贤明而不责备先人,着实是谦恭啊。
首先,铭者 “自名”。
其次,颂扬先祖。鼎铭中有 “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方壶铭里有 “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是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慈孝宣惠,举贤使能” 等语句,深切地称赞了先祖的贤能、勤勉,类似的语句还有众多。
图片
第三,批评敌国,凸显师出有名。子之之乱引发了燕国的祸乱,为中山所不耻,方壶铭中载 “适遭燕君子哙,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召公之业,废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寡人非之。” 故而,“以靖燕疆”、“以诛不顺”。
第四,夸耀伐燕功绩。鼎铭详细记录了伐燕的赫赫战功 “老賙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
图片
第五,夸赞、奖赏部下。对于率军伐燕的相邦司马賙,他的勤勉、忠心、功绩,多次受到赞赏,鼎铭写道 “寡人闻之,事少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非信与忠,其谁能之,惟吾老賙是克行之”。“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惟有死罪及三世亡不赦,以明其德,庸其功”,这一段以极为简练的语句概括了司马賙的贤良,并昭告众人对相邦的奖赏 —— 其三世以内的子孙即便触犯死罪也能够被赦免。
第六,警示后世子孙。方壶铭文的结尾处,将治国安邦的道义教导给子孙,“夫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即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呜呼允哉,若言明则之于壶,而时观焉。祗祗翼翼,昭告后嗣,惟逆生祸,惟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惟德附民,惟义可张,子之子,孙之孙,其永保用无疆”。铜鼎文末是对后世君王的告诫,要对邻国保持警惕,“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覆吴,克并之至於今。尔毋大而泰,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亲,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子子孙孙永定保之,毋替厥邦。”
图片
中山国作为少数民族于中原地区所建立的国家,除学习铸器刻铭之方式外,亦吸收了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化,于铭文中可窥得一二。如 “齿长于会同” 中 “会同” 源自《周礼・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指的是诸侯会面,时见乃是天子召见诸侯或者诸侯之间未预先约定的会面;殷见则是期会,即约定好日期的会面;起初周天子召见诸侯,或者说诸侯觐见天子皆是定期的,“时见” 是其后出现的。又如 “游夕” 出自《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不本者,谓之游;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 这与我们熟知的 “游戏” 毫无关联,“游” 是 “春出原农事不本者”,即春天之时,君王要外出查看、照拂农事上有困难的人;“夕” 是 “秋出补人之不足”,是说在秋天收获的季节,要去外出视察、帮助有家庭困难的人,文中说 “是以游夕饮食,靡有懅惕” 是用来赞扬司马賙的,意为我有了如此贤能的相邦,即便外出考察,也毫无担忧。“以施及子孙” 出自《诗经》“施于子孙”,言其先祖慈孝,以纯德垂训后代;“不敢怠荒” 出自《诗・殷武》“不敢怠遑”;“不贰其心” 则出自《诗・文王》“无贰尔心”;“大启邦宇”、“四牡汸汸”、“其会如林”、“潸潸流涕” 等词语亦皆源于《诗经》。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珍品 中山王三器铭文故宫藏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珍品 中山王三器铭文故宫藏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宝app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